■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以高知识性、高增值性、低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为特征的文化产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这种宏观背景下,第七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名单正式揭晓。本届文化企业30强企业涵盖了文化艺术类、广播影视类、出版发行类、文化科技类、其他类五大类别,其中,文化艺术类4家、广播影视类9家、出版发行类10家、文化科技类4家、其他类3家。
自2008年以来,光明日报社和经济日报社连续七届发布“中国文化企业30强”,累计已有73家文化企业入选。分析本届文化企业“30强”,能够正常的看到骨干文化企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文化产业通过聚焦内容主业、运用科技等要素发展新兴业态等途径,正在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文化产业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外溢、辐射和带动作用已经凸显。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作为绿色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对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拓展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增强国际贸易竞争力、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意义和作用。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上涨的速度比同期GDP增速高5.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外溢、辐射和带动作用正在显现。(见图1)
文化产业具有优化结构、融合性强、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独特优势,不仅能迅速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从而优化经济结构,而且对传统产业文化内涵和品质的提升具有非消极作用。它不仅成为发达经济体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主导方向,也是我们国家的经济转型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推手。在当今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的战略性地位更加凸显,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将面临新的战略机遇。
近十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成倍增长态势,文化产业占GDP比重从2004年的2.15%增加到2014年的3.77%,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已日趋重要。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担当重任,文化创意产业正以自己的溢出效应与其他产业门类实现多元融合,成为经济转型的新动力。文化产业凭借独特的产业价值链、快速的成长方式及广泛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成为中国经济与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亮点、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发挥资源配置的道德力量,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承担好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习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骨干文化企业始终秉承这一要求,促进文化精品创作生产。
在发展中,出版发行、广播影视等“30强”企业在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中,以内容创作为立身之本,倡导主流价值取向,潜心打造文化精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注重将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已经成为骨干文化企业的共同追求。
文化企业“30强”评选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一票否决”制度。与往届相比,本届“30强”更加注重社会效益,在评价指标上,除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纳税总额外,着重强调企业获奖和出口评价指标,体现了对文化企业应确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导向要求。本届“30强”企业共获奖161个,比上届增长9%,其中,有20家企业获得了奖项,占奖项总数的67%。骨干文化企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理念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
我国是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发展文化产业的文化资源丰厚。“30强”企业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注重在传统文化的泥土里找寻根基,在时尚潮流的元素中呈现创意,积极探索文化内容和业态创新、更好演绎中国故事。目前宋城演艺旗下已经拥有23个剧院、近4万个座位数,每年接待游客3000余万人次,仅千古情系列演出观众就超过1400万人次。
中国出版集团下属中华书局用十年时间研发完成“中华经典古籍库”第一期数字化成果,完成自有版权的300种共2亿字古籍的数字化,并依托全国十几家图书馆的平台向公众开放,让中华经典跃然屏幕,让文化“活起来”。
内容产品最大的风险是导向迷失的风险,内容企业最大的危机是导向失控的危机。为确保正确导向,安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做强主业、做大产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建立有效的选题管理机制,对出版选题内容和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确保正确出版导向。中南传媒则在制定了“四个一”的导向管理规定,坚定正确的立场、严守内容生产纪律,并划定一批题材领域为内容产品慎入区和禁入区。本届“30强”企业中,一半以上企业设置了专门机构,加强对内容导向的审核把关,确保了文化产品的正确导向。
在发展中,如何把文化价值观念和导向管理理念融入制度建设之中,让导向管理成为具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题中应有之义,成为骨干文化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对此,中南传媒建立控股集团党委统筹下的组织管理体制和议事决策机制,坚持将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建立编委会统筹下的内容导向管理体制。在董事会下增设编辑委员会,具体统筹内容生产管理和导向管控,把导向管理的独特性和内容生产的重要性融入法人治理结构,纳入董事会日常工作之中。这种做法对文化企业导向管理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骨干文化企业在市场大潮中应运而生、发展壮大。本届“30强”企业主营收入2802亿元、净资产2503亿元、净利润272亿元。其中,主营收入、净资产均创历史新高,分别比上届增长14%、21%,连续两年保持超过10%的增长率。上届“30强”中有26家企业在本次继续入围,占总数的87%,且主营业务收入、净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2%、19%,“30强”企业的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
本届“30强”企业主营收入、净资产分别比上年增长12%、19%。近四届入围企业的主营收入总额分别为1595亿元、2047亿元、2451亿元、2802亿元,平均每届增加约400亿元,呈现出线)连续七年荣获“文化企业30强”的保利文化集团,已形成演出与剧院管理、艺术品经营与拍卖、影业投资与电影院线管理三项主业并举的产业格局。2014年,保利文化的艺术品拍卖业务以77亿元的年成交额,成功实现全球年度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额五连冠。
“出口总额”为上届新增加指标,也是本届增速最快的指标,本届“30强”企业共有23家企业开展了出口业务,比上届增加3家,实现出口总额52亿元,比上届增长33%。
2014年7月,中国出版业最大跨国并购案圆满收官——凤凰传媒以8000万美元收购美国出版国际公司童书业务,实现了对电子有声童书全球市场的崭新布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每年在境外举办各类演出、展览和综合文化活动5000多场,把中国的精彩文化推向了世界各地。随着“走出去”步伐不断加速,骨干文化企业在服务国家国际交往战略、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2014年,基于互联网的文化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深刻地改变着文化产业的内在结构和人们的文化消费习惯。从第七届“30强”企业可以看到,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河北出版传媒集、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企业广泛使用新技术,打通文化领域产业链,顺应互联网消费新趋势。
从七届入围企业的主营业务来看,集团化文化企业数量稳步增加,“全产业链”和多元化经营模式趋势明显。具体表现为入围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实现纵向一体化,又在文化产业各门类中实现横向一体化。(见图3)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丰富文化发展的内涵、加快文化演进的步伐、延伸文化传播的领域。连续六年入选“文化企业30强”的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3.54亿元,将中国首个自主品牌的主题公园整体输出海外;福建网龙网络有限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集网络游戏、移动互联网、动漫文创和在线教育等业务齐头并进的互联网文化科技集团化企业。
在“文化+”的引领下,文化与科技、旅游等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共振效应凸显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融合”被认为是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将成为“新常态”形势下的重要发展态势。随着产业发展的相互融合和渗透,文化企业必将实现经营业态的多元化。文化企业30强不断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推动文创产业融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文化+”催生了文化产业新业态,凸显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亮点和特色。
诸多“30强企业”在“文化+”引领下,以文化为基因,以创意为翅膀,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既拓宽了文化产业的覆盖面与内涵深度,又增加了产业附加值与竞争力。
深圳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以“文化”为核心,不断创新,打造出集聚文化旅游、文化节庆、文化演艺、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相关产品制造等业务板块的文化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多维布局集群。通过“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贸易”“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多元融合,丰富文化产业业态,激活了产业生命力。
在企业做强做大的过程中,并购重组是最有效率的途径。过去一年,我国文化企业在破除地区封锁、行业壁垒和所有制界限做出了探索,努力壮大企业规模,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年国内文化产业领域共发生逾170起并购重组与战略性入股事件,涉及金额超1600亿元。
百视通通过吸收合并东方明珠,实现两家上市公司合并,通过平台整合,实现了超过千亿元的市值,跻身全球传媒娱乐行业上市公司前15强,实现了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成功转型。宋城演艺出资约3亿元,入股北京演艺集团旗下的两家控股子公司中国杂技团和北京歌舞剧院,这是我国国有剧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第一大单”。并购重组有力促进了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提升了国有文化资本的竞争力、控制力、影响力。
国有文化企业集聚了全国最优质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资源,是我国文化企业梯队中的“中央军”和“国家队”,在我国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战略地位。本届“30强”企业中的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22家,占总数的73%,比上届增加1家,主营收入、净资产、净利润、纳税总额主要经济指标均占本届“30强”企业相关指标总和的80%以上,净利润和获奖个数指标占比超过90%,体现了国有文化企业在文化产业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与绝对优势。骨干文化企业的集聚带动了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客观上形成了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较好环境,促进了文化企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在本届推荐认定的30家企业中,民营企业占8家,民营企业占“30强企业”比例为26.7%,文化科技类4家全部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动漫游戏、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中表现突出,民营文化企业积极抢抓机遇,乘势而为,为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本届“文化企业30强”分布在12个省份,其中北京、江苏、浙江、安徽、上海、广东、湖南等7省市分布较为集中,特别是北京作为首都的总部效应优势明显。在这里除6家中央文化企业入围本届名单,还有4家地方文化企业入围,领先于并列第二的江苏(3家)、浙江(3家)和安徽(3家)。从东、中、西区域分布来看,本届东部入围企业23家,约占总数的77%,中部地区7家,约占总数的23%。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正在集中区域优势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运用不对称战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文化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见图4)
从东、中、西区域分布来看,入围文化企业比例从第一届的19:6:5,到第四届的23:6:1,再发展到第七届的23:7:0,反映出文化企业优势资源逐步向东、中部地区集聚,骨干文化企业区域集中度进一步加强。
敢于啃“硬骨头”,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继续走向纵深。骨干文化企业壮大离不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外部环境
要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要从顶层设计入手,以全面创新带动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为文化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推动文化企业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引导文化企业在坚守法律底线的同时坚守道德底线,把导向管理内化在企业治理体系中
骨干文化企业特别是国有文化企业要更加自觉地把导向管理融入企业发展的理念和制度体系中,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
一方面要通过横向和纵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进民营企业、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动能
通过纵向上下游并购打通链条,推动文化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大型骨干文化企业集团;同时,骨干文化企业要通过资源和规模优势带动小微企业发展,促进“文化航母”和“护航舰队”之间形成多元互动的梯队布局。
要积极推进文化业态创新,促进文化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及地方社会建设相结合,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骨干文化企业要跳出文化产业本身,通过文化产业与科技、金融、旅游等融合发展,创新文化业态,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建立全产业链的大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要发挥文化的溢出效应,促进文化产业与社会建设实现深度融合。
发掘中西部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从七届文化企业区域分布情况可以看出,骨干文化企业呈现向中东部地区集聚态势。而中西部地区民间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具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要以金融扶持、人才支撑、重点项目支持等为抓手,扶持中西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的优化。
在促进经济“走出去”的同时,要制定文化“走出去”宏观战略,为经济“走出去”注入更多文化动能。在这些方面,骨干文化企业大有可为,要发挥主动性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