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民族情感的纽带、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
从一场演出到一场展览,从千年非遗技艺到民族歌曲时尚演绎,从视觉盛宴到观点思辨……10月20日至24日,以“七彩非遗·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2—2023)(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昆明市举行,本届文博会由“非遗之夜”展演、启动仪式、主旨论坛、非遗大集、文化数字化展、主题活动日、分会场主题活动等50余项活动组成。
本届文博会上,国内600余户商家展出近50万件文创产品,展览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全面展现了云南非遗传承与发展、创意赋能文化、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文化创新创造让人目不暇接……
非遗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些嵌入各族群众生活的非遗实践入身入脑入心,构成了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
建水紫陶、乌铜走银、永子围棋、马树红毡、傣族剪纸……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亮相本届文博会,深刻蕴含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文化共性和文明底蕴,精彩演绎非遗传承与创新发展故事。
在展台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子”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欣赏。为让“永子”的传承更具创意,保山市根据“永子”制作技艺创作舞蹈《永子传棋》,通过街舞和古典舞蹈相结合的舞台艺术形式和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演绎方式,充分展示了围棋中黑白子对弈的画面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清丽的配色、淡雅的气韵,胸针、公文包、书签、葫芦小夜灯……既时尚又独具民族特色的刺绣产品让各族群众耳目一新。
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省级彝绣传承人陈国稳告诉记者,非遗传承也要兼顾市场走向,才能迸发新的活力。近年来,禄劝县不仅成立了彝绣传习馆,还成立了罗婺手工绣纺有限公司,以“彝绣+产品”的理念进行产品研发,创作了饰品、框画、手提包、茶杯垫等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展馆,剪纸吸引了前来观展的众多孩子。傣族剪纸传承人魏庭芳一边耐心地指导着现场体验的孩子,一边向前来观赏的家长介绍,“一张剪纸,千刻不落,万剪不断,凝结一个瞬间,蕴藏一个故事,讲述一段历史,憧憬一个未来。”
“傣族剪纸在技法上,吸取了中原剪纸的传统表现手法和周边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家皮影和剪纸的造型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傣族剪纸最早见于1500年前,发展到现今,用于家居装饰、旅游纪念品的现代剪纸,题材内容增添了有关农业丰收、民俗节庆、新人新事等,剪纸材料有各种彩纸,也有布、铝皮和金属,逐渐成为了一门既有着古老文化背景,又有着崭新面貌的民间剪纸艺术形式。”德宏州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工作人员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非遗+景区”“非遗+演艺”等非遗及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让现代建筑与古老村寨交相辉映,充满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文旅体验,为怒江文旅融合注入了新活力,实现了创新性发展。
“见人见物见生活”,不仅是非遗与现实生活相融的见证,也是非遗活态传承的表达。
昭通市展区以“以产兴城 以城聚人 以人兴业”为主题,设置特色文创区、竹石家居文创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区、服饰及竹编文创区、文旅宣传及伴手礼区、红色文化文创区,充分展示宣传昭通文化旅游资源及特色。
在文创区,盐津非遗金丽剪纸、布艺上的“青花瓷”马楠蜡染、巧家马树红毡等吸引游客驻足观赏。在竹石家居文创区,筇竹工艺品、镇雄紫砂石系列茶盘、茶壶,牧石人雕刻、皇菊茶品等让人目不暇接。
昭通市博物馆副馆长杨雁舞说,昭通坚持传承与发展相结合,推动民族传统技艺融入现代工艺。彝绣作品复古又时尚,系列服饰产品,一针一线把千年的历史与记忆绣进服饰;大关筇竹经过蒸煮、防腐、打磨等制作成家居用品,筇竹茶桌、毛笔等精致又典雅;鲁甸朱提银通过匠心制作,银制茶具、首饰、杯子、装饰画等让人印象深刻;采用古法熬糖工艺制作的巧家小碗红糖成为精巧的伴手礼,天麻蜜片、冻干天麻片,既保持原味又携带方便,随时都能嚼着吃……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类创新元素的应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精神动力。
从云南综合馆到昆明创意馆,独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文化、鲜活的艺术表演、充满创意的手工艺品、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展示……来自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展演、文创产品令人目不暇接,为各族群众搭建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感受云南生活的平台。
“你看,这是我们腾冲皮影,它是用我们当地的黄牛皮做的……”在非遗文创精品展区,腾冲永周皮影第五代传承人刘安逵正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腾冲皮影的历史起源、制作技艺以及特色文创产品,让大家认识并了解这个极具地域特色的艺术精品。
“这次我们带来了两百多件产品,其中有小皮影、红木摆件、实木镜框等,平时我们也注重对年轻人的宣传,让他们能够爱好皮影、理解皮影,让皮影走得更远、更好。”刘安逵说,这些注入了现代元素的皮影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也让古老的腾冲皮影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拉近了与普通大众之间的距离,彰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价值。
乌铜走银是云南比较独特的一种铜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界,云南乌铜走银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
在昆明创意馆,云南张铜记文化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张云国指着展台上的各种展品向记者介绍,乌铜走银工艺始创于清朝雍正年间,至今有28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乌铜走银工艺,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依托国家的好政策,公司开发了花香四季壶茶具、小脚水烟筒、皮带扣、梳子等产品,让非遗广泛融入生活,在传承中增强了文化自信。
普洱市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相互包容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今年9月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普洱展区以“世界的普洱·中国的茶”为创意设计,设置有心愿树互动点、拍照打卡点、普洱茶制作技艺体验、普洱特色烤茶体验、民族织锦技艺体验等区域,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淳朴自然的普洱茶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最好的非遗传承就是生活,我们想做一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文化与生活共存的茶空间。把茶叶、喝茶、茶的文化和历史以一种生活美学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本届文博会期间举办的“新型文化空间让非遗嵌入生活”论坛上,昆明造猫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普洱景素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贺海善说。
早在2014年,来到普洱发展文化产业的贺海善,对于瓦猫、普洱版画、华宁陶等云南非遗文化就情有独钟。他的“景素”茶店和非遗深入嫁接,实现“一店一特色”——位于普洱市的店面,成为了市民听“茶戏”、看小剧场、每个周末亲近非遗的最好场所;位于昆明正义坊的店面,体现哈尼梯田元素,让城市里的人们走近梯田农耕文化;位于恒隆广场的店面,让消费者能在大型综合体里逛“瓦猫集市”,体验制作皮雕、糖画、面塑的乐趣……“景素”以一杯普洱茶为载体,让这些被人们忽略的传统文化再次回归大众视野,悄悄浸润每个人的内心。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丰富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加生动、翔实、高效地为各族人民普及和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我们成立了普洱非遗客厅,这也是云南省首个非遗客厅。”贺海善表示,期待在各方支持下,云南“非遗客厅”,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这里坐坐,亲近非遗文化。
昆明市晋宁展区现场,“花样晋宁”“非遗晋宁”“创意晋宁”“人文晋宁”“象往晋宁”五大主题板块将晋宁郑和、古滇、鲜花、非遗等文化元素进行串联,突出展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辉映、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意相融合的诗意晋宁生活场景。
漫步文博会各个展区,从滇南临安镇淘一把建水紫陶壶,到鹤庆新华村拿起小锤当一回银匠,再到保山新寨“中国咖啡第一村”寻一抹咖啡香……无论是古老的传统艺术,还是前沿的文化创新,一件件生动形象的非遗作品,向各族群众讲述着具有中华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族人民读懂中国古今、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
开馆不到一小时,工作人员便已接待上百名参观或洽谈合作的嘉宾,大家琢坊石木工程有限公司销售部经理董梦琪介绍道,“我们是一家对火山石进行精深加工、研发的生产企业,此次文博会我们带来了一系列用火山石精深加工的文创产品,有茶具、磁悬浮香熏炉、精品摆件等。我们想把腾冲的火山石资源推向更大的市场,打响腾冲的知名度。”
“伞架为竹制,寓意节节高升,伞面为圆形,寓意美满团圆。竹纸伞属于纯手工制作,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将这项技艺发扬光大。”龙陵县象达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赵楠在展览现场向游客介绍竹纸伞。2019年“象达人面竹纸伞”被列入云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数字文化产业展区,盛策同辉文化产业发展(云南)有限公司带来的“数字人”产品吸引了不少观展者的注意。
在一块屏幕前,根据不同场景设计穿戴不同服装的“AI数字人”吸引了不少观展者的目光。盛策同辉展区负责人杨思琦介绍,此次数字文化产业展上,他们带来了最新的科技产品“AI数字人”。只需选定不同的场景模式,根据需求设定动作,这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数字人即可为客户提供全新的体验及服务。该数字人可提供服务型或演艺型两种模式,实现人际可视化语音交互服务、内容生产服务、数据洞察服务、虚拟助手服务和客户支持服务,让企业介绍、直播带货等项目变得更有趣味。
杨思琦介绍,数字人是近年来国内的一项热门技术,盛策同辉诞生于云南,目前也是国内领先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型企业、“互联网+旅游文化”高新技术企业和数字文创的开创者。公司未来也会持续对数字化产品进行升级,不断满足客户的需求。
据了解,在本届文博会举办招商引资推介会上,共有22个文化产业项目和58个文化相关项目进行推介,涵盖文化旅游、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游戏、艺术品交易等领域。保山市腾冲翡翠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昆明滇池度假区人工智能数字文创研究中心项目、东川乌蒙之巅铜韵水乡项目等一系列重要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成功签约,不仅凸显了云南独特的文化资源特色,而且更加强调产业的传承和创新。
自2013年正式创办以来,云南文博会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不仅成为集中展示云南多彩文化的窗口,也为云南各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和省内外大中小企业开展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
“通过展会,公司的石斛产品有了更多亮相和展示的机会,下一步要加快开发石斛文化康养旅游。”云南凌垭健康集团展会代表蒋忠艳说。
近年来,云南很多地方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实现了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的同步推进。被誉为“葫芦丝之乡”的梁河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积极拓展葫芦丝文化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葫芦丝文化品牌。傣族织锦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玉儿甩则表示,“希望能和更多外地企业合作,把傣族织锦销售到更多地方,带动乡村振兴”。
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云南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719家,同比增加59家,实现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86.1%,一大批云南出品的文艺佳作不断涌现。近年来,云南省坚持文化高水平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一体推进,相继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与举措,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