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在线登录

北大报告:文化产业2023十大特征、2024十大趋势预测

信息来源:常见问题 发布时间:2024-01-20 17:21:20


  “2024北大报告”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教授主持,分为2023年度文化产业十大特征和2024年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预测报告,于2024年1月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上对外发布。2024北大报告通过文献检索、大数据分析、专家访谈和问卷调研等研究方法,征集全国文化产业知名专家学者的相关意见,最终凝练成为年度学术主题。本报告由杜慧珍、于韵、张艺璇、郑雨琦、张瑾瑜、裴慧恩、邓源、冯叙园、王小溪、魏西笑撰写。2024北大报告是“文化产业蓝皮书”《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2023-2024)》的阶段性成果。作为文化产业研究院系列性、品牌性的智库研究成果,文化产业蓝皮书联合了国内文化产业领域的众多专家学者,从2003年开始,每年出版发行,在学界、业界与政界都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始终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好评与关注,成为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重要读物。

  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和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创办于2003年,是以促进文化产业领域内政府、企业和学界之间沟通与交流为宗旨的高层次国际学术论坛。2024第二十一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以“新起点: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主题,向政产学研各界同仁发起经验分享与思想碰撞的邀约,从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等各个层面探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思考、产业创新,激发文化创新活力,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为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积极建言献策。

  由于ChatGPT 广泛产生一定的影响,2023年也被称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年,AI(人工智能)在文化产业中的多样化、多面向地应用,正从创造蔓延到传播、消费等不同环节。在创造层面,飞速进化迭代的AI不但可以帮助人类创作者更加高效地创作出大量符合特定格式要求的文本、代码、音频、图像,也能够正常的使用自然语言处理算法来分析用户行为和偏好,确定什么类型的内容最大有可能被阅读和分享,给出具体的修改意见。除了文字创作,AI对影视行业在艺术指导、后期制作等关键任务上的创作辅助同样展现了巨大潜力,如2023开年大作《流浪地球2》中的人物“返老还童”效果即运用了AI技术。传播方面,AI技术通过一系列分析用户的行为、兴趣和互动痕迹,可以预测用户的喜好,提供个性化的文化内容,使信息传播更加精细化和针对性。同时,AI也丰富了文化传播形式,推动虚拟偶像数字人等数字文化产品与用户互动,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新使者。然而,这一新兴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年初推特上海外画师集体AI绘画的“No to AI Generated Images”运动,年中持续百余天的由AI作为导火索的好莱坞大罢工,再到年末ChatGPT之父剑桥演讲遭抗议,能够正常的看到人们对AI之于文化产业乃至人类整体的作用依然充满忧虑。为此,文化产业从业者要一直提高创新力,以应对AI可能替代的低质量文化产品。在面对这一变革时,从业者能够最终靠与AI的合作,创造更具深度和创意的作品,引领文化产业向着高水平发展的方向迈进。

  中国作为古诗词大国,有着非常丰富的诗歌文化遗产,而借由诗歌描写的人文景观和遗址遗迹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原乡,值得用一生去遍历与探寻。2023年涌现出诸多将诗词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尝试,对激发游客兴趣、提升旅游服务产品质量产生显著正向作用,有效实现了以诗促旅,以旅彰文,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如2023年热映的《长安三万里》通过呈现唐诗中描绘的壮阔场景拓展了人们对唐朝古都的想象空间,为民间传统文化研学旅游注入新的活力,曲江新区联合电影官方、飞猪旅行推出的“娱乐寻游记”同款暑期研学路线融合唐风背景与诗歌元素,深度还原了电影中高适、李白返回长安、直扣天子门的场景,上线当日即破百万元,真正的完成了“以诗为径,畅游长安”,美团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电影上映仅十天,西安全市各条线路游及一日游等度假商品预订量环比增长165%,以“大唐不夜城”为代表的沉浸式街区同比搜索量增长347%。无独有偶,电影的热映也引发了观众对李白游踪的向往,四川省江油市举办的“读李白,游神州”主题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发布的“李白的长春之旅、壮年仕宦之旅、北国漫游之旅”三条主题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梳理李白的年表和作品,摸排四川、河南、湖南陕西等30余个相关遗迹和景区串联成文化线路,让每一位游客都能抵达诗仙李白“歌且谣,意方远”的境界。

  数据是新时代重要的文化生产要素,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2023年,数据要素价值挖掘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从政策角度看,《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指出要加快提升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有效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国家数据局发布《“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将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作为重点行动之一;财政部印发《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明确支持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从大事件角度看,国家数据局正式揭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成果展首次亮相文博会、首届2023青岛数字文化应用产品交易大会成功举行、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成果展示中心在北京揭牌。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文化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不断的提高。政府对于文化产业和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将为数据要素的挖掘与利用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措施。国家文化大数据与其他领域的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如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结合,催生出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2023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壮大,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得到培育,农业现代化逐步提升,乡村地方创生的综合效益显著。地方创生的核心要义在于营造传统村落的现代生活美学,通过推动村落文化生活方式的重建,进而激活小镇美学和村落美学的创意资本,培育乡村文创产业,助推村落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其核心要素有“人、文、地、景、产”等不同表现形态,包括在地乡民的乡土认同和价值观连接、地方文化传统和资源分布、土质结构和作物生长、独特地景和山川风貌以及特色产业和手工匠作等。乡村创生以激发公共参与、村民共建的方式,使农民内生动力得到充分激发、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体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引导广大农民用辛勤劳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对此,国家乡村振兴局、中央组织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于2023年1月印发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试行)》,为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提供了工作指引。这一些地方创生者全面系统地提取乡村地方创生资源内含的文化基因(文化DNA),将乡土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结合在地特色的生态资源、农业资源、自然景观、传统景观等,通过艺术介入的综合手段,实现乡村创生的整体效益。

  作为一种新型文化业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是新时代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产物,是由特定的环境规划、建筑风格、场景设计、服务项目、活动开展、内容供给等,打造的兼具人文性、功能性、开放性、社交性的新型空间。力图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更高层次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融合发展,从而揭示和传递地方精神、人文特质,培育文明新风、延续中华文脉。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战略部署,开启了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新征程。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将创新发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范畴,明白准确地提出创新打造一批“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初步统计,目前基层的分馆和服务点数量已超越10万个,成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的重要抓手。而颜值高、设计感强、内容丰富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已超越3.35万个,名副其实的成为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并与传统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一道构成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网络体系,日益成为城乡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的象征与符号。

  人文经济学是对文化与经济互融互动的叙述探究,是一种创新的探索领域,其核心是以文化为支点创造新需求,尤其强调文化的体验价值与转化能力。2023年3月,习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称赞了苏杭的城市发展模式,并指出可以研究其中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12月,新华社发布《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智库报告,指出了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吸收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养分”、推动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融合互动、共建共享共赢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可以说,该命题的提出是2023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术事件,围绕人文经济学的具体内涵、思想理念展开的研究文章、学术会议、讲座沙龙等不断出现,充实着这一理论的具体构成。总体来看,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系统研究并充实人文经济学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还能充分发挥文化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中的作用,从而实现我国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彰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中国年轻一代对文化消费呈现出回归理性的趋势。他们不再盲目跟风,而是更注重文化产品的内涵和价值。这一趋势有几个显著特征:首先,他们追求个性化体验,寻找与自己审美和兴趣相契合的文化产品。他们追求独特、个性化的文化体验,并开始关注可持续消费观念,重视文化产品的生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更倾向于支持环保、社会责任感强的文化品牌和活动。在后疫情时代,线下文化体验得到升级,线下文化消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影、购书等方式,更多结合互动、体验式的文化活动受到追捧。与此同时,对本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关注也日益增加,年轻人更愿意支持和参与地方特色文化活动,体验当地独特的文化氛围。特种兵式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在年轻游客中兴起,即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费用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这种方式的兴起并非仅因疫情,而是年轻人对于旅游方式的理性思考。同时,情绪消费成为一种以消费者情感为主导的消费行为。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寺庙游、村BA村超、City walk等,都强调情感共鸣和情绪释放,情绪已经成为强大的消费动力,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甚至重塑他们的旅行方式。

  版权在文化和经济等领域中具有巨大的价值,重视版权保护既符合社会利益,也是政府应尽之义务。做好版权保护工作不仅能够激励创作和创新、促进文化传承,还能促进经济增长与国际贸易交流。随着2023年数字技术的全面发展,版权保护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使数字内容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到全球各地,为创作者提供了将作品传播给更广泛受众的机会。另一方面,数字化和互联网使版权侵犯更加容易,从而损害了数字版权拥有者的权益。在数字媒体环境下,数字版权的存在是为了保护创作者和版权拥有者的知识产权,涉及数字内容的创作、分发、共享和使用。数字版权在当今的信息传播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能够平衡知识产权保护与公众权益获取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文化创造和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下数字作品侵权行为频发、数字版权归属模糊、数字作品著作权人维权不易等问题引发了数字版权保护新危机。为维护数字市场秩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必须加快推进数字版权保护工作,构建完善的数字版权保护体系,从而促进与平衡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IP跨媒介改编跃迁”指的是将特定文化作品中的知识产权(IP)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小说、漫画、游戏、电影等,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进行改编、续写和再创作。成熟的IP往往是跨媒介的,粉丝可以在不同平台和不同创作方式中构建IP的立体形象,这包括数字与实体两种IP呈现方式。IP跨媒介生产与传播的流行展现了日渐增加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开发能力,有助于延伸和拓展IP的文化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文化IP跨媒介改编已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渠道。随着全球市场对文化IP的需求不断增长,漫画、游戏IP的跨媒介改编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内容。这种增长体现在电影市场对文化IP的票房价值,以及多元媒介的增加。在2023年的票房表现前三中,有两部电影都是基于IP改编创作的,分别是位列第一的《芭比》和《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芭比最早为实体玩偶,通过长期的动画续写与2023年的真人电影创作将“Barbie”打造成了全球知名IP,其知识产权全球影响力不断增加。据统计,《芭比》电影票房约为14.42亿美元,其电影成功又带动了芭比有关3C产品联名热潮,成为IP跨媒介改编的成功典范。这一案例表明,IP的跨媒介改编可以在版权经营和衍生品开发上进一步实现IP的商业价值与市场影响。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首次提出了习文化思想。习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作为这一思想的意义总结。在习文化思想引导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强调文化自信、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自觉。习文化思想倡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注重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传承中华文明,以自信的态度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以强信心为重点加强正面宣传,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其次,文化创新对文化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应当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进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发展文化产品、文艺创作等方面,鼓励创新思维和原创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创意人才。提倡文化与科技、经济等领域的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此外,习文化思想强调宏阔的国际视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全球文化交流,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鼓励在国际舞台上发表中国声音,加强文化外交,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习文化思想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强调文化自信、创新、融合、国际化等方面的要求,以推动中国文化产业朝着更为健康、有活力的方向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一种基于大模型生成广泛内容的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机器学习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算法,涌现出理解力和创造力,可实现对脑力劳动的代替,创作出诸如文本、图像、音频、视频、办公等多种应用形式的内容,提高了创作效率,也突破了创作边界的限制。目前,市面上已经涌现了一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如OpenAI的多模态GPT-4.0,Midjourney的AI绘画、百度的文心一言、网易天音等,凭借着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已逐步应用于创意内容生产以及传播领域中。2023年12月“AIGC赋能影视产业创新”主题沙龙举办。国家文创实验区正在加快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赛道,引导技术企业与文化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匹配发展,提高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竞争力和应用范围,鼓励该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赋能文化产业发展。与此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风险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其真实性与准确性、版权问题、算法歧视问题以及滥用问题也成为不同忽视的重要面向。2023年7月国家网信办联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联合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旨在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未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创意内容生产应是在一个可靠和可控性的范围内发展。

  在过去的2023年里,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进军文化产业的各个领域,在给文化企业带来巨大机遇与风口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需要其积极调整并迎合市场的需求。对于智能产品来说,它不仅需要高度的运算思维力,同时也需要逐步增强对受众的情绪感知力,进一步提升消费者体验。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文法,情感计算旨在创建一种能感知、识别和理解人的情感并做出相应智慧、灵敏、自然反应的计算系统,包括情感信号采集、情感分析、多模态融合、情感生成等多个步骤。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基于情感计算的赋能领域日益广泛,已成为数智时代公共话语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从技术到情感的转变,将成为数字营销未来一年中发展的关键趋势之一。尽管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备人类的情感,但却可以尝试触达和感知人类的情感,并与之建立互通的桥梁这种情感连接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通过深度分析消费者在互联网端对于文化产品的各种选择、转鉴、评论等行为特征,把握他们的总体偏好与情感需求。基于和消费者建立更强的情感连接,企业能够形成更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从而积极提升中国的文化品牌力。

  《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指出,当面临“新消费”浪潮时,数字化一直在为文旅行业带来不断的推动力。这种数字化趋势将线上线下完美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文化体验。文旅行业亟需紧抓“Z世代”、新兴中产阶级以及老年群体这三大核心市场,通过创新路径来推动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的个性化需求体现在对文化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定制化的追求上。这种需求涉及到多样性、独特性和个性化定制等方面。包括对定制化体验、参与感与互动性、个人情感共鸣以及文化身份认同的追求。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数字原生代消费群体将成为主要的消费力量,他们对数字娱乐、虚拟现实体验和在线文化内容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与此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银发群体的消费潜力也将成为释放新活力的引擎。他们可能会对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品和文化教育等领域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需求。不仅如此,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地区的消费者可能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他们可能更注重本土文化、乡村旅游和传统手工艺品等消费。社群文化消费者更偏向于以社交平台为导向,通过分享文化产品和体验来影响消费者的选择、评价和体验。

  知识产权法是保护作者权益的重要法律制度,也是维护文化产业利益的重要方法。因此知识产权法的加强与完善对于中国社会文化产业的保护与权利的保护十分重要。新媒体时代,传播平台的多元化对传播内容特别是优质原创内容产生了旺盛的需求;与此同时,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又便捷了内容的复制与再次传播。旺盛的传播需求与媒介融合技术的契合,在活跃现代传播活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增加了新媒体视域下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的迫切性。保护原创内容的权,维护权利人利益,不仅是我国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自主创新的需要,也是树立国际信用、开展国际合作的需要。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治环境,促进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和国家知识产权权管理水平的提高。为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启动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攻关,实现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与跨越,实施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通过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公民知识产权意识,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空间,激励更多优质原创内容源源不断的生产创造。

  习在江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描绘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共享共融的“图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文化+科技”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一是加快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步伐,促进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转化;二是大力推动数字技术应用,培育发展新型业态;三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内容供给,提升文化服务的数字化服务能力;四是以数字化助力文化艺术的传播效能提升和旅游发展。“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生发出一种可持续的新型旅游形态创意旅游。创意旅游在地方创生实践中,发挥地方赋权实现地方居民、社会企业等地方力量的主导作用,将本土的创意资本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其休闲本质和审美原则即是要求开发地方文化资源、挖掘地方文化内涵。“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以沉浸式戏剧艺术为手法,用全新的观演模式;1600多年前的《洛神赋图》借助全息成像、全彩2D屏等数字技术,带给游客沉浸式的光感体验,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的跨界融合促进消费持续恢复,需求加快升级,创新业态场景,优化供给质量,激发市场活力,“文化+商业”的融合成为未来趋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就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和文化强国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同样发布多篇关于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重要指示。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为我国数字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和路径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对于人才的培养。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而高水平的数字文化产业人才是创新的核心。通过培养具备先进技术、创意能力和行业洞察力的人才,有助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升国家在全球数字文化市场的竞争地位。2023年,数字文化产业专硕试点工作积极有序的推进,在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山大学先后成立了数字文化产业专业硕士学位,为数字文化产业专硕学位点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并进入学科目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以教育部在2023年底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为标志,对于数字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在2024年必将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发展。

  2023年末以来,谷歌发布人工智能大模型Gemini,具有复杂多模态推理能力,并能够识别文本、图像、代码、音频、视频等信息。美国AI初创公司Pikal abs发布视频生成应用Pika1.0,用户通过简单的文字输入即可生成和编辑3D动画、动漫、卡通和电影,在视频扩展、区域修改、视频风格切换等方面都具有优异表现,极大推动了全球AI大模型向多模态方向升级,能够明显降低视频创作门槛,广泛赋能音乐、影视、游戏、动漫、短视频等细分行业内容生产的降本增效和创意输出。此外,在苹果2024年即将发布的混合现实产品VisionPro的空间算力加持下,AI+3D生成大模型将带来全新维度的人机交互和感官刺激方式,为扩展和增强博物馆、剧场、旅游景区等文化空间的游客体验打下坚实基础。

  2023年,疫情积压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快速释放,使文化与旅业恢复速度明显,各类文化新业态频现:春节档电影票房火爆非常;旅游业迅速复苏,以淄博为代表的网红城市令人瞩目;各地博物馆人气飙升,假期“一票难求”;线下演出市场精彩纷呈2024年,公众的文化服务需求呈现追捧新兴业态和消费传统文化倾向。数字内容服务、夜间游等新型消费模式迅猛发展,以女性群体、新中产、下沉市场等为代表的新消费群体逐渐崛起,文化市场迎来新的消费审美观,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市场走向多元细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是另一大特征,近年来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更多样、更迅捷、更广泛地走入大众生活之中,人民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消费需求持续走高。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具体表现;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满足文化需求、增强精神力量的有力保障;文化数字化战略稳步实施是提升文化服务的数字化能力,满足人民多元需求的重中之重。

  这一趋势指的是大健康文化旅游与养生观念与消费融入生活方式的兴起,慢慢的变多的年轻人愿意在旅游与文化体验、健康生活方式上投入。这包括提供健康文化体验、养生科普、运动保健相关的文旅活动与生活方式有关的产品和服务。随着年轻人对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持续不断的增加,旅游业与康养医疗、文化体验进行了有机结合。在年轻用户居多的社交媒体上,健康生活方式产品和内容逐渐增加。由文化和旅游部产业高质量发展司指导的首届2023健康文旅产业发展大会顺利举办,聚焦推进健康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围绕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发展、各地健康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践、旅游全产业链助力健康文旅多元化发展、健康服务与文旅深度融合、全龄旅居生活方式展开探讨。一些旅游目的地开始推出结合文化体验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旅游产品,如文化养生之旅、文化健身之旅等。此外,一些健康生活方式品牌也开始与旅游业进行合作,推出结合文化元素的健康旅游产品,以满足市场对健康生活方式旅游的需求。河北阿那亚通过建设美术馆、露营地、咖啡厅等配套文化休闲场所,提供戏剧节、音乐节等优质文化内容,致力于打造全龄旅居的生活方式品牌,创造一种年轻化新型康养生活方式,颇受年轻游客的喜爱。在这种趋势下,大健康文化旅游与生活方式将成为未来旅游的热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满足年轻化客群需求,推动健康理念在旅游和文化体验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

  回顾2023年,文化交流日益成为国家间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通过积极推动本土文化的国际传播,加深了国际社会的印象。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化进程的加深,本土文化进入国际市场,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展现,也是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诸如传统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手工艺及哲学思想等,这些都是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文化资源。通过传播这些价值观念、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中国在全球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为国家建设正面的软实力基础。近年来,以现代传播手段和创新表现形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新的诠释和传播,吸引更多国际受众的关注。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媒体网络的建立使中国本土文化产业在电影、电视剧、动漫、网络文学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更易被国际观众所接触和消费,展现了中国故事和中国美学,也促进了文化理解和国际交流。再者,中国积极利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推广文化和创意产业。社会化媒体平台、在线视频网站、数字博物馆等新兴渠道使中国文化的传播更为便捷和广泛。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中国正积极塑造其文化软实力。推动本土文化走向国际,在展示自身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也为全球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文化交流的深化作出了贡献。展望未来,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文化将在全球文化版图中扮演逐渐重要的角色。

  大视频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媒体社群平台,重要新闻、独家视频、深度评论分析,推动电视行业与各行各业的连接。

  专注于报道广电行业新鲜5G资讯,致力于成为广电行业有权威、有深度的5G自媒体平台。

  致力于卫星电视信息、卫星通信技术、天地一体网络应用案例、以及广电、通信等产业的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技术资讯的传播。

  公司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大街168号朗琴国际大厦B座1215A室邮编:100055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