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文化产业怎么样发展?我们大家可以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方向。
先来看看2023年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2023年无论是文博领域的一票难求,还是文旅行业的淄博、“尔滨”人潮涌动,亦或是“跟着演出去旅行”的演出市场,都让我们正真看到了文化产业的强劲复苏、蒸蒸日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2024年全国两会的“部长通道”上直言,“从行业发展来看,文化和旅游产业链长、收益面广,涉及各行各业,文旅可以‘加’百业,百业也可以‘加’文旅,百业只要加上了文旅,既带来了人气又开辟了财源,就会出现人财两旺的好势头。”
由此可见,文化产业既能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又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四处提到文化,其中“全力发展文化产业”被单独列为重点工作条目。
纵观往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文化产业的表述,从2017年提出“加快培育文化产业”,2018年“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改革发展”,再到2023年的“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又提出“全力发展文化产业”,从表述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格外的重视以及长远布局,也可以感觉到文化产业融入国家经济发展的策略的底气。
2022年5月,《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出台,标志着文化数字化从专项工程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再次明确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
文化产业是内容产业,通过与数字技术的结合,即改造提升了民间传统文化业态,也催生了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这几年无论是在文博领域还是在旅游景区,一批高质量的新空间、新场景、新业态不断涌现出来,不仅顺应了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的新趋势,还提高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相较于2022年的“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23年的“提升国际传播效能”,2024年的要求更加明确、深入。
在技术的加持下,在线游戏、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等数字文化产业正在突破时空和语言的障碍,成为“文化出海”的三驾马车,在向海外展示中国发展的文明成果同时,促进民心相通,提升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据《2023年中国游戏出海研究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海外市场的实际出售的收益约为1175.16亿元。《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网络文学出海市场规模突破40亿元。借势突飞猛进的AI技术和持续深入的文化交流,中国网文的海外传播正朝着规模化、精品化和生态化方向快速拓展,未来的全球IP有望从中国网文中诞生。
政府工作报告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中提出: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
刚刚过去的春节八天假期,文娱消费实现了“开门红”,多项指标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同比增长34.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7.7%;入出境旅游约683万人次,其中出境游约360万人次,入境游约323万人次。文旅消费的火爆对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活跃市场、提振信心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此外,2023年“为一场演唱会奔赴一座城”“跟着赛事去旅游”等新旅游观念也层出不穷,文旅消费成为了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
对这一现象,孙业礼在“部长通道”是这样阐述的,“高水平发展怎么实现?一定要有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拉动。高品质的消费需求怎么形成?一定是有高品位的文化生活加持。所以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促进形成高品质的消费需求,从而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又拉动和促进高质量的发展,高质量的发展反过来又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文旅产品和供给。这种互动和循环就会有力促进我们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这就是文旅热出现的背景和逻辑,有了这样一个背景和逻辑,文旅不热都难,‘文旅热’不持续下去也难。”
政府工作报告在“科学技术创新”的工作中,提到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充分的发挥新型制优势,全方面提升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今年有一个词非常火,那就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体现在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这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新挑战。无论是民营文化企业还是国有文化企业,从来不缺创新精神,文化产业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就要从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思想中汲取大智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进行布局谋篇,充分的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挖掘文化内涵,开拓文化产业的新赛道,丰富文化消费的新场景、新体验,实现新的跨越,推进新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同频共振。(中国经济网记者成琪)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