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既是文化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从产业高质量发展角度看,更多的是经济问题。从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看,理论界达成以下共识:一、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二、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内容,产品与服务是文化的载体;三、与精英文化创作和传播方法不一样,文化产业将工业化的方式和手段运用于对大众文化的传播。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慢慢的开始加入我国新一轮经济稳步的增长周期,成为此次增长周期的一个新热点。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我国,同时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焦斌龙认为,在严峻的形势下,必须大胆创新和探索,走出一条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阶段中的新型文化产业道路。
近几年来,山西省通过你自己的情况,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各种探索,所取得的成绩赢得了全国的关注和好评。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则立足山西、对全国,为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智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科学时报》:就“文化产业”来说,曾存在比较大争议,有的人觉得其是经济问题,有的人觉得其是文化问题。可以说,厘清“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是我国文化产业理论研究面临的最要紧的麻烦。请问,你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
焦斌龙:文化产业既是文化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从产业高质量发展角度看,更多的是经济问题。从文化产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看,理论界达成以下共识:一、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二、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和内容,产品与服务是文化的载体;三、与精英文化创作和传播方法不一样,文化产业将工业化的方式和手段运用于对大众文化的传播。
从以上共识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尽管大众文化是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基础,但是文化产业的重心在于运用产业化手段和方式经营文化,将文化的创作和传播纳入到经济运行轨道中,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成为一个独立产业,即文化产业。
因此,文化产业必然是一个经济和产业概念,而不是文化概念,与文化产业对应的文化概念应该是大众文化。
焦斌龙: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这主要从以下方面讲的:首先,文化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主导产业。因为随着工业化的完成,人们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而休闲时间大幅度提升,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主导型需求。文化产业就是专门满足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而兴起的产业,必将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产业。
第二,文化产业目前慢慢的变成了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如美国文化产业比重达到12%,英国为10%,日本为17%,意大利则高达25%。这些事实佐证了我们的结论。
第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将在21世纪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文化产业必然成为其主导产业。
焦斌龙: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对此,有的人觉得二者是难以统一的、是矛盾的。在我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疑问是以传统的文化事业观念看待新兴的文化产业造成的,没有辩证地看待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事实上,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经济效益以社会效益为前提、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为基础。因为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文化产业,只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才能被众多购买的人接受,才能克服民间传统文化管理体制的体制障碍,才能创造出巨大的产业利润、实现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不再是以政府的宣传、教育为主要途径,而是主要是通过市场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通过文化市场被消费者购买、消费之后,才可能对消费的人的思想、观念、意识、心理和行为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以此来实现社会效益。因此,文化产业社会效益的实现是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
《科学时报》: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是理论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你认为“这种划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思路事实上是国有资产分类改革思路在文化领域的再现”。为什么这样说呢?
焦斌龙:关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划分,目前普遍被接受的思路是按照各自承担的职能来划分,即作为国家喉舌的部门、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的部门、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部门、从事国家重要文化资源管理的部门等实行事业体制。向公众提供大众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部门和企业则实行企业体制、产业化运行。
回想我国对国有资产管理制度的改革,能够准确的看出这是分类改革思路在文化领域的再现。因为国有资产的分类改革也是依据国有资产承担的职能划分的,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国计民生,承担保证国家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和宏观调控职能的国有资产实行国有独资或控股的方式,而处于竞争性领域、承担丰富我们正常的生活职能的国有资产则逐步退出。
这种将经济领域的改革思路照搬到文化领域是会出现偏差的。首先,国有文化资产和国有经济资产不同,经济资产产权属性能明确按照职能划分,文化资产产权属性有待明确,进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划分必须先弄清楚其产权属性,根据产权属性进行分类,属于公共产品的实行事业体制,私人产品的实行产业体制,准公共产品的则实行事业体制、企业运行。其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划分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够静态地划分。再次,文化的特殊性质决定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划分是相对的,二者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界线,二者是分工合作关系。
《科学时报》:文化产业是一个新兴起的产业。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最要紧的麻烦是如何明智的选择可行的发展路径,那么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有哪一些类型?各地在选择发展路径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焦斌龙:一般意义上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包括:一是文化产品、资源自身的产业化经营。二是文化产品、资源的产业化经营带动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其他产业带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但是,由于每一种路径都有条件要求,因此,各地在具体选择时要考虑本地文化资源状况、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文化市场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家政策环境及其发展的新趋势等因素。具有特色文化资源的可以走资源产业化经营路子,文化产业基础较好的可以走规模化扩张路子,相关产业发达的可以走相关产业带动的路子。
《科学时报》:你有一个观点:西方文化产业是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我国,同时面临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影响。因此,我国文化产业必须走新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什么是新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新”在何处?
焦斌龙:新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依托,以全球化带动文化的产业化和经济的文化化,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全球化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其“新”体现在:1.民间传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在后工业化社会发生的,而新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则是工业化过程中进行的。2.民间传统文化产业道路没有信息化的影响,而新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则是与信息化有机结合的文化产业。3.民间传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先内向型、后外向型发展路径,而新型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则直接着眼于全球市场,是外向型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科学时报》:直到2003年,我国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全国还没形成一个明确的文化体制改革思路和方案。山西省不属于国家确立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但是山西省的文化强省建设的种种举措却赢得了全国的关注和好评。当时山西省开展和进行了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哪些探索?
焦斌龙:山西省现在已拥有了4个国家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和15个试点单位。但在当时,山西省既不是试点省份,也没有试点地区和单位,山西省通过你自己的情况,确立了自己的试点地区和单位,对文化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这些探索概括起来包括:1.打破体制和机制限制,整合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如话剧《立秋》、舞剧《一把酸枣》等。2.打破体制和机制约束,整合人才资源,加强对文化强省理论的研究,先后成立了我们中心等八大研究机构。3.推动体制改革,先后组建了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山西出版集团等。4.推动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换经营机制,成立山西广播电视总台等。
《科学时报》: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的定位是什么?职能是什么?中心为山西省建设文化强省提供了哪方面的支持?
焦斌龙:山西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是山西省委宣传部成立的专门研究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机构,中心依托山西财经大学,定位为: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研究、梳理文化的产业属性,探索文化的产业化之路。中心的职能是以文化产业理论研究为基础,为山西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支撑,推动山西省文化产业的发展。
中心成立以来,通过广泛开展很多类型的项目研究和参与山西省的文化强省活动,主要从以下方面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支持:1.理论支撑。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项目、山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山西省招标项目和各种横向项目的研究,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分工市场贸易这一文化产业的经济学研究框架;论证了文化产业与山西产业体系调整的关系;提出了山西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及“三步走”战略等。这些理论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山西文化强省建设,从理论上论证了山西文化强省建设的可行性。2.智力支持。中心热情参加到山西文化强省建设的实践中,在国内首次研究开发了文化产业评估的指标体系和方法、文化资源的评估指标和方法,为山西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资源开发提供了工具;参与了山西省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文化体制改革方案等政策文件的起草,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参与了省政协的文化产业专题调研和省政协提交的《关于全力发展山西文化产业的建议》的起草;参加了深圳文博会方案的制订,山西省文化资源大调查方案的起草和调查活动,积极为文化强省建设建言献策。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