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在线登录

中国文化产业的显著特点

信息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2-04 05:27:12


  中国文化产业有其良好的发展条件和背景支持,但这些条件和支持如不能被有效激活或利用,只能是潜在的条件和支持。当代中国的特点是,从政府到民间,都有一种自觉而强劲的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和需要,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动力。

  中国文化产业的最大动力是政府直接推动。在高度集中的政治/文化体制下,政府几乎垄断了一切文化资源,政策松绑和体制改革因此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政府的作用,一是不断出台的文化产业的政策,包括体制改革政策、经济扶持政策、产品出口政策等。二是主持制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这些规划一般都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体系、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都强调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都在构建以广播影视业、出版业、报刊业、文化旅游、动漫、网络及新兴文化业态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结构优化的文化产业体系;都努力将文化产业发展成具有强大竞争力和地域文化特色的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妨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各种体制性、政策性障碍,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当然,政府的过度参与,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来说,也是利弊参半。

  中国文化产业的鲜明优势是巨量人口形成的广大市场。中华民族有重生的传统,人口众多是中国的国情之一。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人口多体现为需求多、市场大的优势。相对富裕的中国人,文化消费需求逐步释放,是中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充分依据。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由于中国大多数人刚刚摆脱贫困,文化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不是优美的古典文化或精深的高雅文化,而是文化产业提供的商品服务才是他们的主要消费对象。中国目前的文化消费水平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消费潜力还没有释放开来。建立扩大文化消费的长效机制,是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迫切任务。这一点,使我们对中国文化产业的未来抱有希望。

  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式具有鲜明的跨越式特点。文化与科技融合已成为实现文化产业整体升级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文化产业的规模和边界逐步扩大,文化产业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以文艺为主体的民间传统文化产业才起步其产业化进程,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文化业态已迅速诞生,数字出版、微电影、云电视、在线游戏与网络视听等持续不断的发展,并使得部分旧业态如纸质传媒、实体书店、传统演艺和旅游等开始暴露出许多问题。一些并不拥有深厚文化资源的新兴城市,凭借其在高科技、金融、创意设计等方面的优势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成为引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特色是使命重大。文化产业在中国被赋予了复杂的政治、经济意义,它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的基本选项,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方法,也是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期待既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舆论环境,同时也增加了文化产业的负重。其消极方面之一,是以“运动式”方式发展文化产业,各地无论有没有条件,都在制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而当文化产业的规模和经济指标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联系起来时,一些不尽合理的规划被制定出来,使得文化产业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重蹈粗放型经济发展的老路。其消极方面之二,是未能充分厘清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关系。基层地区的文化资源、文化生产能力都十分有限,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下,把一切都归入其中,政府本应承担的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职能难以彰显。实际上,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目前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是发展文化产业,而是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城乡文化供给的均等化。

  文化产业的大规模兴起是后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不但克服了福特制生产组织的“非人格化关系”,从而代表了一种更合乎人性的劳动、工作方式,也体现了人类在产能提高、必需品满足后重建文明生活、实现自由发展的理想追求。必须指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得益于政府推动和全球影响等外因,因而还不能全部归功于经济发展、文化变迁的内在演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很重视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冲突,自觉矫正目前发展中的问题。

  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文化产业还需要政策的继续推动,还需要更为完备的政策支持。但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方式在初始阶段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不代表永远如此,更不意味着权力直接介入、政绩动机优先的发展方式。我们大家都希望,在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发展之后,文化产业能够拥有内在动力,而政府也将通过改革回归到文化市场的管理者、服务者的位置上。

  正确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在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与名义下,经常过多地从经济方面规划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被理解为文化金钱化,放弃了以文化平衡资本逻辑、矫正发展偏执的责任,使文化成为发展的工具、成为经济的附庸,传统的文化伦理、通行的道德准则、基本的审美趣味等,都在金钱、利益的压力下难以维持。在一些地方,资本、利润、GDP等是最优先追求的目标,文化发展变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软实力变成建设硬实力;在一些地方,重复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大量占用农地,沿用“开发区经济”模式,文化项目甚至还原为房地产项目。文化产业项目里究竟有多少文化,已经是一个严重问题。在一些地方,发展文化产业不但没有有效开拓传统资源,并且还有破坏文化资源的现象。必须强调,文化产业固然与经济紧密关联,但文化产业不能完全归结为经济。合理解释应当是,经济资助文化,文化规范经济。一个文化贫乏的时代,不可能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时代;一个只讲经济利益的发展方式,不可能真正发展文化产业。经济不是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唯一目标,文化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目前中国特别需要警惕经济对文化产业的扭曲。

  传统的文化包括伦理、道德方面的理念和实践,但一种原因是以世俗化为中心的现代化加剧了传统伦理的解体与人性的解放,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兴起后文化的经济属性日益凸显并有主宰文化的趋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价值“中立化”,文化与伦理的分歧和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目前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问题,一是大量产品低水平重复,缺少原创性和唯一性,有产品无市场,已成为制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二是“三俗”流行,不少产品严重缺乏价值关怀和审美品格,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未能有效参与社会整体的进步和公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因此,迫切地需要倡导文化伦理,以社会整体的需要规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文化的最高理想。文化产业伦理的内涵,一是倡导文化生产消费中的价值自觉与自律,注重文化生产的创造性、公益性和伦理性,二是关注文化生产消费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关系,不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文化产业的首要目标。如果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有其伦理要求,那么文化产业更应当是这方面的典范。当然,我所说的“文化伦理”,并不是文化的道德化,更不是回复到古代中国的泛伦理主义,而是在充分尊重现代性分化的基础上,强调文化与伦理的统一,强调文化产业的社会价值,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落实到文化产业上来。

  文化是价值,创意是生活,文化和创意最终都是为了人。我们始终相信,中国人的生活智慧、文化理想,将会逐步治愈目前发展中的一些顽疾,创造中国文化产业的盛世。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