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29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61 55亿,占58%。国内的影视产业是否已到新一轮爆发期?
201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296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同期增长36%。其中,国产影片票房161.55亿,占58%。国内的影视产业是否已到新一轮爆发期?
有上百只参与投资的影视基金中,民营资本正成为不可小觑的隐形力量。长期资金市场对于影视企业的热捧是有长远眼光还是已经过了头?为何影视公司纷纷迈出“去电影化”的步伐投资更广的领域?
围绕这些问题,《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近日走访了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中国影视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私募投资基金研究中心主任周煊。
第一财经日报:影视产业正在成为高净值投资者眼中的新蓝海,大量的民间资本通过影视基金不断涌入。你如何看待目前国内影视基金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雷声大”体现在影视文化基金启动宣传时动辄上亿甚至数十亿的规模,但一期完成后二期往往不见踪影。基金运作最重要的是通过稳定的盈利吸引后期投资者持续投资,但是目前国内影视基金很少能够做到稳定盈利和持续投资。国内大多数基金成立时往往新闻发布会阵势很大,但到了真正投剧的时候却陷入了“好剧投不进去,可投的剧风险又大,不易把控”的尴尬境地。
国内影视基金的发展才起步几年,专业性与好莱坞影视基金相比有较大差距。比如,好莱坞电影制作的全过程均有完善的保险机制,如完片保险、版权保险等,风险是分散的。这就为影视基金保证盈利的稳定性提供了基础。而在国内,制作电影的风险都由投资人自己承担,一旦制片过程出现问题,投资人就会血本无归。
加上中国影视剧的“江湖”特别混乱,要甄别好坏很难。我所知道的国内第一只影视基金在最初投资影视项目失败后,转而只投资已经拍完的片子以降低风险。这已经不是影视投资基金的核心业务,而是一种发行融资。
未来影视基金的发展机会必须提高专业性,一方面找准好的影视公司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各种金融工具平抑单个项目的风险,稳定影视基金的收益率。迪士尼有一句话,叫“一切都从一只老鼠开始”。在迪士尼最困难的时候,米老鼠创意的出现带领迪士尼走出困境,最终成就了一个伟大传媒帝国。由此可见,影视产业是一个创意产业,任何企业只要专心创意,“米老鼠”随时可能出现。
总体而言,现在的影视基金要赚钱的确不容易,但是伴随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影视基金的蛋糕也会随之变大。
周煊:影视公司在形成一定规模后,就开始多元化经营,从原有主业向周边业务进行发散,以华谊兄弟为例。华谊擅长于电影制作,但是在电影业务形成国内龙头地位后,接连投资了银汉科技、掌趣科技等网络手游公司,这两年开始大举进军地产项目。
对华谊兄弟来讲,华谊通过减持这些网络公司股权所带来的利润要比电影行业利润大得多。华谊已经从一家电影公司成为带有投资公司属性的多元化经营公司。这就是业内人士所称的“去电影化”。
对于影视公司的“去电影化”我一直秉持两个基本观点。第一,“去电影化”趋势是影视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然趋势。在美国,电影票房收入只占到整个电影收入的30%。这笔账非常清晰,如果一部美国电影的票房收入达到10亿美元,那这部电影的总收益约在30亿~40亿美元之间。其他的收入都是通过DVD、主题公园、相关产品销售等路径实现。“去电影化”本质是实现版权收入的多元化和规模化。
中国电影的瓶颈在于投资方的收入仅仅来自于票房。票房收入的大约30%才是制片方的收入。一旦票房不行,中国电影投资人亏损就是必然的。中国电影仅靠票房收入挣钱太难,转而寻找60%不在电影本身的收入。这是影视公司“去电影化”的基本逻辑所在:使电影收入多元化。
“去电影化”是趋势,但是根和枝关系不能混淆,不可荒废公司原有内容制造主业。当下,在电影制作领域,在华谊之外,光线、乐视等竞争对手正在崛起。这种状况之下,“狭路相逢勇者胜”。“内容为王”怎么强调都不过分,这是创造多元化收入的根基所在。这是华谊现在应该重视的问题。
影视公司都会经历单一产品向多元化经营的过程。早些年,华谊优势在于电影;华录百纳是制作高品质电视剧;光线传媒投资栏目;博纳影业专注于电影发行;华策做电视剧发行比较多,规模大。随着影视企业上市和规模扩大,影视公司都在向其他相关业务领域进行渗透。华谊进军地产、游戏;华录百纳进入了栏目制作;光线开始做电影。需要指出的是,无论这种渗透达到何种程度,影视企业应该保证原有优势行业的领先地位。华谊兄弟如在电影制作发行领域无法维持优势地位的话,其他行业的扩张也很难为继。总而言之,就是“一个内核,多点开花”。
日报:国内有不少综艺节目搬上大银幕,其中不少票房成绩优秀,对于这类被称为“综艺电影”的电影品种,你怎么看?
不管是网剧还是综艺节目,先累积一批粉丝,利用节目人气制作相关的电影吸引票房,“电影”成为衍生品。这类“综艺电影”通常拍摄周期非常短,成本低廉,短时间内利用节目人气吸引观众,用低成本揽获收益。
这类话题性作品,与传统电影人的艺术追求有强烈的冲突,也很难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去衡量。因此我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观众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过渡性现象。未来会有更多既卖座又有品质的电影出现。
日报:2014年国内总票房接近300亿,影视产业是否已到新一轮爆发期?如何看待资本市场对影视企业的热捧?
周煊:国内影视市场的确还在快速成长,资本也争相进入想分一块蛋糕。但是一头扎进来之后发现,其实不那么好弄。行话说,电影十部里面九部赔。保守一点说,至少70%以上电影的投资方是亏钱的。
国内从事电视、电影制作发行的公司有四五千家。真正能够形成一套成熟体系且持续盈利的影视公司少之又少。伴随主要影视公司的上市,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尝试向工业化、可复制的运作模式作出努力,每年保持着稳定的好剧产出。长期资金市场对影视企业的热捧慢慢的开始降温,影视企业盈利的不稳定性特点暴露出来。很多上市公司对影视企业并购已经以双方分手宣告失败。
周煊:中国影视公司正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我认为对于一家理性的公司而言,此举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学会国外电影工业化全球运营体系并复制或者嫁接到自己的公司,这比一两部电影的票房成绩更重要。
国内影视行业从业者整体素质不高。现在很多导演、编剧或者演员是凭借经验、聪明和天赋成长起来的。这样的班底参与国际竞争还显得有些单薄。在跨国经营、互联网和长期资金市场融合发展的时代,靠老一代电影人实现中国影视产业的国际化接轨希望并不大,但我相信很快就会有新生代“出道”完成这个使命。对外经贸大学之所以要举办传媒影视EMBA项目,其核心使命是利用对外经贸大学高度国际化的学习平台提升影视企业高层管理者和主创人员的专业素质,让他们在中国影视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构筑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