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之一。我国的文化产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发展而迅速壮大起来的。1992年,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胜利召开,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到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需要有一系列相应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我们的文化发展也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实现由计划体制下的发展模式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转变。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特性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文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一定要遵循其自身发展规律,同时也一定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部分文化产品具有了商品的特性,有的本身慢慢的变成了了商品,其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所有的环节都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循环。文化生产也要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法则,要注重成本核算,提高经济效益。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经济的发展中有文化的作用,如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文化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本身也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产业的充分发展,可以优化国家产业体系,有利于繁荣经济,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有利于全面实现社会进步。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文化产业才能应运而生。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背景之二。在当代中国,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的新趋势和要求,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持续不断的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正确武装和慢慢的提升。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意识,全力发展文化产业。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产业是专业文化和群众文化的经济支撑,是文化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文化的繁荣发展应通过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市场上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充足的发展后劲。发展文化产业重要目标就是要在文化建设中引入产业机制,实现文化的自我积累和长期稳定发展,形成文化发展中独立的扩大再生产机制。要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前提下,建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生产机制,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文化选择机制。
在新世纪之初,我们已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快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精神文明建设要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随着群众收入的增长,文化娱乐支出比重的增加和文化消费时间的增多,文化消费总量迅速提高,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选择性日益增强。只有发展文化产业,不断形成多门类、多层次、多类型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才能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高新技术的发展背景之三。高科技对民间传统文化的支配和渗透,使文化本身的发展出现巨大的变化,可以说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与文化紧密结合的产物,体现了文化与经济互相渗透的趋势。20世纪以来,印刷复制、录音录像、电子排版、网络传输、数字化等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文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比如过去,京剧只能在剧场里演,演一场只能有限的观众观看,从技术基础条件上看,形成不了产业。现在,同样是一场京剧,电视可以转播,可以录音、录像,然后用现代化、工业化的方式,大量生产录音带、录像带、CD、VCD、DVD等,这使得文化有可能成为产业。正是文化产品具有的技术性、复制性和商品性,为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以及市场经济的规则在文化领域的运用和推广,更加速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渗透,使文化产业出现多种形态。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其成为第四媒体,并由此产生了网上电影、网上出版、网上论坛等一系列新的文化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它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先导性产业,它慢慢的变成了提供知识、教育、审美和休闲娱乐的重要载体。
文化产业在实践中的发展背景之四。进入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文化领域面向市场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文化产业加速发展,据统计,1990年到1998年全国文化系统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增长了6倍,文化产业机构增长了35%,从业人员增长了46%。到1998年,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娱乐、音像、演出、艺术品等文化经营单位已达25.7万个,固定资产合计600多亿元,从业人员116万人,年实现利税47.9亿,年创造增加值148.6亿。我国现有图书出版单位500多家,出版产业总资产已达700多亿元。包括文艺演出市场、电影电视市场、图书音像市场、文化娱乐市场、文化旅游市场、艺术培训市场、艺术品市场等在内的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并成为20年来我们国家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
与此同时,中央和一些地方制定了相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开展了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和讨论,有关部门先后举办了国际文化产业研讨会、加入WTO与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等多种会议。国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有关事宜,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文化部主要职责中有一条就是“拟定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指导、协调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其内设机构中设立了“文化产业司”,其任务是研究拟定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协调文化产业运行中的重大问题。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提供了实践基础。
国际文化发展的竞争背景之五。从国际上看,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个大背景下,人们对文化及其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表现出了更多的关注,在探讨重大经济、政治社会问题时,都要涉及到文化因素,文化实力慢慢的变成了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文化发展慢慢的变成了当今世界的新型战略课题。文化产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逐渐重要的地位,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慢慢的变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的从业人员已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到6%。据统计,日本文化娱乐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日本的娱乐业产值仅次于汽车工业。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文化消费(包括旅游等)占家庭消费的30%左右。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总量的18%至25%,400家最富有的美国公司中,有72家是文化企业,美国音像业已超过航天工业居出口贸易的第一位。另外,文化产业已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至1998年间,在人文艺术、娱乐、文化活动、旅游服务等领域的世界贸易额,从953.4亿美元增加到3879.3美元。
随着我国加入WTO,外国的文化资本和文化产品会慢慢的多地进入我国,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国际间不同文化的相互渗透和激荡更激烈,西方发达国家力图凭借其经济实力和文化传播优势,将大量精神文化产品、社会政治理念、价值观念等输入我国,并力图占领我们的文化市场。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要保持中华文化的主权和独立,抵御外来文化的消极影响,特别是消除腐朽文化的侵蚀,就必须全力发展我们自己的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文化的巨大优势,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具有极大的独特性、丰富性、完整性和消化变通能力,这是任何其他文化所没有任何办法取代的。不断壮大的经济实力、开放的环境和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也为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