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在线登录

四川省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办理

信息来源:产品展示 发布时间:2024-04-02 08:06:19


  十七届六中全会后,中央颁布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决定,明确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度。中央的这一决定,体现出在参与全球发展和应对大国竞争中,我国已从经济强国道路,走向以文明和制度强国、让文明大国与经济大国相匹配的综合软实力发展道路上。

  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经历了躁动期一狂热期一冷静期。从最初对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讨论与纷争,到各地兴起园区热,再到目前的反思冷静期。在中央精神的激励下,在全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下,建设文化产业园似乎成为最快速、最有效、也最“实惠”的行动。文化产业园将迎来大发展,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是需要理性,文化产业园要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我们大家都认为,我国文化产业园前进道路上存在诸多问题,大多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资瓶颈难破解。目前,文化产业园特别是中小园区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缺乏资金。尽管国家设立了各种各样的文化产业扶持资金,但是由于产业发展迅速和园区数量庞大,因此出现了“粥少僧多”的现象,特别是对于“动漫”、“新媒体”这种高投入的新兴文化产业业态,如何拓展投资渠道成为园区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园区集聚效应不强。目前,由于政策性鼓励和市场对文化产业利润的追求,文化产业园数量过多,因此导致资源分散严重,没办法形成规模经济。大多园区之间是分离而自成体系的,既缺乏科学的布局,相互之间也难以建立必要的分工与合作,都没有较为清晰的产业上下游关联性。

  三、高端创意人才不足。文化创意产业是“头脑产业”,原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没有创意人才,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我国文化产业在人才结构不合理,每年有大量的文化产业相关学科的毕业生进入社会,但是市场上依然存在人才荒的现象,复合型高品质人才尤其缺乏。

  四、园区建设盲目发展比较突出。有的地方建设的文化产业园区功能定位雷同,文化含量低,浪费资源;有的地方和部门热衷于给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命名“挂牌”,而忽视其条件和内涵;有的地方以文化产业之名违规占地,搞房地产及其他产业,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引导和调控,势必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第二,我们大家都认为,要解决文化产业园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能够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应充分认识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传承创新、示范引领功能,把握好制度建设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及时总结创新发展的经验并将这种经验转化为一种制度,服务于园区和基地的建设,服务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事实上,无论是文化产业所具有的现代服务业的属性,还是作为国家级园区和基地所具有的传承创新、示范引领的功能,对于正在建设发展的园区和基地来讲,强化制度建设和服务意识建设都是一个不可以忽视的问题。

  二、应根据各自园区的文化资源禀赋明确定位和目标,把握好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文化内容建设与经济利益的关系。有许多文化园区是依托当地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的,但是如何利用好这些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和资源,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园区建设者都需强化认识,不能为发展产业而破坏了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生态。因此,要在保护好文化资源的前提下,加强文化内容建设。

  三、应充分认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把握好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与园区自身产业化建设水平的关系。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初期,加大政策扶持和支持力度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园区不能形成依赖心理,而要以开放的心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实现创新发展。同时,应当强化园区自身市场化机能的建设。因为园区毕竟是一个产业化的载体和平台,其建设必须尊重市场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了可持续发展,才能使文化产业成为能够惠及民生的产业形态,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背景下,充分的发挥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作用。

  文化部部长曾公开表示,“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一定要合理地布局、控制总量、突出特色,严格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同质化竞争。”我们大家都认为,建设文化产业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强化创新发展的意识, 切实走好文化产业园发展之路。

  你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建设文化产业园要坚持科学发展的建议》(第599号)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目前,我省现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2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3个,国家级动漫游戏产业基地1个。在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中,我们大力推动全省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基地(园区)建设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厅规划了一批文化含量高、规模效益好、示范引导辐射作用强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在引导全省各市(州)充分的利用区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同时,深度挖掘文化项目内涵,整合项目资源,优化项目结构,提升项目品位,完善充实园区子项目,形成以园区项目为统领,各子项目向园区集中的文化产业聚集发展形态趋势。依托成都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都青羊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四川工艺美术发展有限公司、四川新天府文化有限公司等大型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重点策划建设了藏羌文化产业走廊、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园、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四川工艺美术博览园、四川(仁寿)文化产业园、四川白马关三国文化产业园等平均投资过50亿的重大文化产业园区项目。形成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中小企业和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局面。

  为贯彻落实《文化部关于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管理、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根据《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管理办法(试行)》,我们以打造具有四川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与文化品牌为目标,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促进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给予格外的重视和全力支持。指导和督促全省35家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认真完成了自检报告和《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绩效汇总表》,进一步规范了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管理,为提高发展水平,形成具有较强带动效应的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打好了基础。

  二、当前我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分布广,经营内容散,经营效益总体不佳,有关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展壮大,成为全国知名品牌的例子不多。在技术、资金、土地、人才、管理等要素上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的发展,仍受许多因素制约。一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融资瓶颈狭窄。主要由于文化产业的“非货币性资产”所具的高商业风险,导致现行主要服务于有形传统产业的投融资制度不利于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融资。

  二是专项扶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政策不多。就我省情况去看,面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的扶持政策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大多数政策只是涉及文化市场准入和规范,而保护性、扶持性的政策不多。在现行的国家和省级层面相关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中,虽明确说在投资核准、信贷、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但诸多政策还未细化到位,在具体操作实施方面,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很难得到利好。

  三是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壮大能力不够。我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中企业以以中小型居多,经济资本相对薄弱,同时具备文化创意业务素质和管理技能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也比较稀缺,导致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在金融机构信用评级、申请政策扶持、企业并购重组、长期资金市场融资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探索适应我省区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展路径,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建设。首先,我厅将进一步与省经信委、商务厅、工商联、社科院等有关部门单位研讨我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展问题和对策,召开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代表座谈会,进一步做好全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展调查分析;会同财政等部门制定引导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健康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鼓励政策,完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展奖励机制;搭建集信息发布、投融资、贸易与合作以及人才培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注重加强制度创新,探索适合我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现状的发展模式。

  二是增大四川省文化品牌扶持资金额度,并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倾斜。为促进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品牌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向优势文化产业品牌转化。自2007年起,我厅会同省财政厅设立了“四川扶持文化产业品牌专项资金”,并联合出台了《四川省扶持文化产业品牌资金管理办法》。几年来,文化品牌扶持资金的设立对于我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的品牌建设、展示、推广和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等项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扶持和推动作用。今后我们将积极协调财政部门,增大四川省文化品牌扶持资金额度,使之更大限度地发挥资金能量,形成良好激励机制,带动我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积极打造品牌,争先创优,同时为促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发展、完善我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要加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抓住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精心筛选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招商引资项目,搞好项目的策划和包装,提高项目的吸引力。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大力开展网上推介、媒体推介、会展推介以及组团招商、专题招商、定向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充分的利用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深圳文博会等重大展会平台,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