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竞技在线登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引导成效及未来方向

信息来源:媒体公告 发布时间:2024-05-20 06:46:37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迭代、人才创新等多因素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体系逐步优化升级,新业态发展动能明显地增强,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为丰富优质,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活跃,对外文化贸易持续增长,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文化产业韧性得到彰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为:推动文化产业向“高质量”“数字化”“深层次地融合”“走出去”发展。在新的发展阶段,要推动文化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中国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不断开辟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坚持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阐明了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出了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推动我们国家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高质量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和举措,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建设文化强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迭代、人才创新等多因素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体系逐步优化升级,新业态发展动能明显地增强,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为丰富优质,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活跃,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下文化产业韧性得到彰显。

  推动文化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党的十八大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并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写入报告,使之成为国家文化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轴。2015年10月,《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明确“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7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提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1]为加快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

  2018年8月21日,习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高水平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2019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委联合印发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较为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提出任务目标:以提质量为重点,到2020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以推动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文化创意、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创新链效能,不断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从“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推动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从顶层设计、战略部署到具体措施政策支持体系的建构,形成了推动文化产业高水平发展的强大合力,激发了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蓬勃活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2012年~2019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18071亿元增加到44363亿元,增长145.49%;占GDP比重由3.48%增长至4.5%,增加1.02个百分点,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态势。尽管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2020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44945亿元,比2019年增长1.3%(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4.43%。据统计,2012年~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公司数从3.6万家增长到了6.5万家,年营业收入从5.6万亿元增长到11.9万亿元,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3]中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是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确定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成为经济稳步的增长的新动能、新引擎。

  坚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提供更多更好精神食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白准确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眼满足人民日渐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习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指出:“衡量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4]这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目的。为保证这一宗旨和目的的实现,我国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2015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完善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国有文化企业领导体制,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的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机制,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2021年3月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中国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文化产品佳作频出、蓬勃兴旺。2021年,我国全年生产电视剧194部6736集、电视动画片78372分钟;全年生产故事影片565部,科教、纪录、动画和特种影片175部;出版各类报纸276亿份、各类期刊20亿册、图书110亿册(张)、人均图书拥有量7.76册(张)。[5]近年来,在电影方面,涌现出《红海行动》《战狼》《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中国医生》《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你好,李焕英》等诸多获得大众高口碑高关注、在市场上叫好又叫座的佳作。特别是博纳影业集团创作完成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电影“中国骄傲三部曲”《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等影片,以昂扬奋进的基调和历史厚重感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主流商业大片的精品力作。在电视剧方面,《外交风云》《绝密使命》《绝境铸剑》《觉醒年代》《跨过鸭绿江》《山海情》《大江大河2》《在一起》《功勋》等掀起收视热潮,实现市场和口碑双赢,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相统一。这些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了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了人民精神力量。

  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积极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层次地融合发展是这一时期我国文化产业政策最鲜明的特征。2012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委发布的《国家文化科学技术创新工程纲要》对我国文化科技发展提出了加强文化领域共性关键技术探讨研究、促进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推动新兴文化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提升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加强文化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环境建设等五项主要任务,并系统性地提出要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4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指导意见》提出,加速新闻出版与科技融合,推动传统新闻出版业转型升级,提高新闻出版业在数字时代的生产力、传播力与影响力。2015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提出,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使信息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为促进创业兴业、释放创新活力提供有力支持,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的动力。2015年8月,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6年5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纲要》;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文化产业结合紧密的数字创意产业首次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16年10月,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强调:“推动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6]。2017年4月,文化部印发《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形成导向正确、技术先进、消费活跃、效益良好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格局。2019年8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转变文化发展方式,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其中还明确了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推动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的开展,2018年3月,科技部、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开展示范基地认定和规范优化工作。迄今为止,相关部门已分四批次,合计认定了8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并明确到2035年打造5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数字文化产业集群。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作为一章专门列出,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经济发展新引擎”。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坚持以创新驱动文化产业发展,落实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促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指明了未来国家数字经济发展的方向,制定了系统化的推进方案;同年5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这标志着我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科技与文化融合为文化产业发展植入了更多创新基因,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已成为促进文化产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数字内容、动漫游戏、视频直播、视听载体、手机出版等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新兴文化业态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据工信部统计,2021年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超4万家,累计完成软件业务收入94994亿元,同比增长17.7%,两年复合增长率为15.5%。2021年,软件产品收入24433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25.7%。其中,工业软件产品实现收入2414亿元,同比增长24.8%,高出全行业水平7.1个百分点。信息技术服务收入60312亿元,同比增长20.0%,占全行业收入比重为63.5%。其中,云服务、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7768亿元,同比增长21.2%,占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的12.9%;集成电路设计收入2174亿元,同比增长21.3%;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10076亿元,同比增长33.0%。[7]又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6.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调查,2021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但我国上述企业文化产业核心领域营业收入仍达到73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6.5%,两年平均增长9.9%。2021年,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9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两年平均增长20.5%,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8]新兴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出了贡献。

  推动创意开发、多业融合,文化产业实现在融合中优化结构、提质增效。为提高文化产业创意水平和整体实力,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2014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3月,文化部发布《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2014年8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作出部署。2014年7月,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将重点支持包括演艺业、娱乐业、动漫业、游戏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品业、工艺美术业、文化会展业、创意设计业、网络文化业、数字文化服务业等行业及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企业中的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2014年9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四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确定了充分调动文化文物单位积极性、发挥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加强文化资源梳理与共享、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水平、完善文化创意产品营销体系、加强文化创意品牌建设和保护、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跨界融合等七项主要任务。2017年1月24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些文件都十分重视文化资源和文化创意的重要性及其对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导作用,大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另外,国家还出台政策积极推动文化和金融融合发展,不断加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力度,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推进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创建。这一时期积极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有效促进了文化创意与制造、建筑、信息、金融、农业、体育、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拓展了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了在融合中优化结构、提质增效。

  文化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我国十分重视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的关系,积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早在2009年8月,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就共同发布了《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文化和旅游结合发展。把握机构改革契机,2018年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201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作出部署,文件提出“科学利用传统村落、文物遗迹及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艺术馆、世界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场所开展文化、文物旅游,推动剧场、演艺、游乐、动漫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开展文化体验旅游”。2021年1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就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强国建设作出部署。明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系统观念、筑牢防线,旅游为民、旅游带动,创新驱动、优质发展,生态优先、科学利用”的原则。

  在党和政府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旅游成为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21年全年国内游客32.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城镇居民游客23.4亿人次,增长13.4%;农村居民游客9.0亿人次,增长11.1%。国内旅游收入29191亿元,增长31.0%。其中,城镇居民游客花费23644亿元,增长31.6%;农村居民游客花费5547亿元,增长28.4%。[9]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强化数字文旅体验和线上线下互动,将文化内容与数字娱乐充分融合,将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植入网络游戏、动漫、电影、直播等数字娱乐场景之中,采取“游戏+虚拟游”“动漫+云展”“电影+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构建数字“虚拟文化空间”,带动由虚拟体验形成的周边产品消费。线上游、数字游大大促进了传统旅游方式与业态的转型发展。

  积极引导居民文化消费,城乡居民文化消费需求数量增加和质量提高。习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人民日益广泛、多元的“美好生活需要”对当今消费升级提出了新需求。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居民收入水平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人民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文化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消费新热点,这催生了文化消费升级的新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采取正确的消费引导政策,激发消费热情,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基础作用。2014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重点推进六大领域消费,文体消费名列其中。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文化消费的重要部署,2016年4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先后确定了45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具体包括支持大中城市建设文化娱乐综合体,支持艺术街区、特色书店和小剧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适当补贴居民文化消费。各试点城市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因地施策、积极作为,使试点工作取得了预期成效。2017年,扩大“文化消费”被正式写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2018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文化供给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2018年,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 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均将促进文化消费作为重点强调的内容之一,实施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奖励计划,统筹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进一步激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推出消费惠民、提高消费便捷程度、丰富产品供给、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等硬核举措,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2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启动第一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申报评选工作。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提出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持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国家消费政策的促进下,近年来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文化创造活力激情迸发,文化消费进入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消费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重要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2021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2054元增加到24100元,增长99.93%,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1262元增加到2599元,增长105.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17107元增加到30307元,增长77.16%,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1810元增加到3322元,增长83.5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6667元增加到15916元,增长138.73%;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由677元增加到1646元,增长143.13%。[11]201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2974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为1302元,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7%。[12]2018年,全国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827元,比2013年增长43.4%,2014年~2018年年均增长7.5%,文化娱乐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13]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其中全国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比2020年增长27.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14]文化消费的增加带动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不断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大力推动对外文化贸易,更多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关于文化奋斗目标的表述有:“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伴随世界经济的发展,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在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文化软实力对内表现为深厚的文化自信,是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凝聚力;对外则表现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是展示大国形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出台一批政策措施大力促进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2014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分总体要求、政策措施、组织领导三个部分提出了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主要政策措施有:明确支持重点、加大财税支持、强化金融服务、完善服务保障。2016年12月,文化部印发《“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鼓励发展对外文化贸易,让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走向国际市场。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积极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开拓海外文化市场”。2022年7月,商务部等27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以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着力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内容形式创新,着力促进文化贸易规模增长和结构优化,增强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并从7个方面提出28项具体任务举措。近些年,为加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全国认定了29家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为推动国产优秀文化产品进入海外主流市场,影响主流人群,有力展示中国国家形象,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商务部等部门每年举办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展文化产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为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搭建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发展取得新成效,文化产品出口稳居全球第一,文化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比重持续提升,文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文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产品和品牌,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复苏艰难、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尽管外部形势复杂多变,但我国对外服务贸易依然取得了亮眼成绩。2020年全年,中国知识密集型服务进出口20331.2亿元,比2019年增长8.3%,占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44.5%,提升9.9个百分点。其中,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10701.4亿元,比2019年增长7.9%,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5.3%,比2019年提升4.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较快的领域是知识产权使用费、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保险服务,分别比2019年增长30.5%、12.8%和12.5%。[15]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总额为2000.3亿美元,同比增长38.7%;其中,文化产品进出口额为1558.1亿美元,增长43.4%;文化服务进出口额为442.2亿美元,增长24.3%。[16]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主要着力点。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其主要引导着力点为:推动文化产业向“高质量”“数字化”“深度融合”“走出去”发展。

  其一,从强调“支柱性产业”向注重“高质量”转型。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写入报告,到2018年习提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文化产业随着经济发展的大势,经历了从“高速度”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高质量”发展成为这一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旋律,文化产业呈现出稳步快速与高质量协调的发展新趋势。

  其二,从重视“文化科技融合”向聚焦“数字化”转变。从2012年提出“加强文化和科技融合”,到2016年“数字创意产业”被纳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规划》;从2020年提出“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1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到2022年提出“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影响,将文化数字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其三,从推进“产业融合”向促进“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科技创新”到“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再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历程。从2012年提出“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到2014年提出“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到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各相关行业融合发展;从2018年“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到2021年“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融合发展”成为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尤其是习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文化产业“融合”中“文化”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文化创意的创造潜力被激活,文化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进入新境界。

  其四,从鼓励“居民消费”向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延伸。为让文化消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促进文化经济的发展,从2014年国务院将“文体消费”列入重点推进的六大领域消费,到2018年中央、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激发居民文化消费潜力”,再到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强调“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在不同发展阶段,在国家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日益扩大的文化消费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同时,有力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

  其五,文化贸易从“产品走出去”向“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的目标,到2014年国家提出“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到2016年实施“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再到2022年“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我国的“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得到有效落实,文化贸易规模稳步增长和质量持续提高,对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化强国战略的总体布局下,在党和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下,中国文化产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提升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战略支点作用。

  新发展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习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抓紧抓好。”[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新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中国的领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根本的保障。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让文化产业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习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18]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要围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发展文化产业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出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产品和服务,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的最高标准。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群众意愿和首创精神,构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创作、生产、传播、评价机制,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把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统一起来,以文立心、以文弘业,固本培元、培根铸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三是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不断开辟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空间。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要抓住数字化时代数据处理云端化、数据显示本地化、数据应用分布化发展趋势,全面参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用数字化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把文化资源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好,用数字化手段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让更多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融入产业链,融入现代经济体系。其次,推动数字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创新应用。积极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共性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和创新,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内容、模式和业态创新。运用数字技术创新表达和呈现方式,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化的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其三,发挥文化企业在文化数字化中的主体作用。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打造一批数字文化产业新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数字文化品牌,开辟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面对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要持续将创新科技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共赢发展机遇,共创科技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

  四是坚持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在国际交流合作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习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19]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文化贸易是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中外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要深入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思维习惯,切实做到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发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化产品。有序放宽文化领域的限制性措施,推动中外文化双向互动,在高水平市场竞争与合作中促进我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在交流互鉴中提升中华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辐射力。坚持守正创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以中华文化作为塑造品牌核心价值的活力源泉,构筑中华文化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让中华文化中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走向世界,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10]习:《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4、9页。

  [2]习:《自觉承担起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务》,《习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14页。

  [3]2012年、2019年、2020年、2021年文化及相关产业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

  [4][17]习:《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线]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2月28日,。

  [6]《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2016年10月9日,。

  [7]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2021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

  [8]国家统计局:《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0%,两年平均增长8.9%》,2022年1月30日,。

  [9]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2月28日,。

  [11]2012年~2021年全国居民(其中: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国家数据,。

  [12][13]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八》,2019年7月25日,。

  [14]国家统计局:《2021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2022年1月17日,。

  [16]《商务部服贸司负责人解读〈商务部等27部门关于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2年7月21日,。

  [18]习:《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线]《习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并讲线日,。

  黄永林,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研究。主要著作有《从资源到产业的文化创意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状评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论纲》《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探析黄永林自选集》等。

Copyright ©2017-2022 Hainan Zose Group 琼ICP备13000627号